虽然这样的风险是全球性的,而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加速会放大资本流入的效果。
(3)切实强化各级监督、检察部门的保障与清洁职能,减少各种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滥用公共权力给广大民众造成的硬伤。它认为在集体与个人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对于个人利益追求的任何压抑和限制都是不道德的。
(2)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有哪些?这关系着未来中国社会治理的目标与方向,关系着未来中国社会治理的质量与效率。(四)就政治方面的重大问题。(七)就道德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这就对社会治理体系改革相对滞后的国家与民族形成了无形的压力与挑战。另一类非财富活动则是与财富有必然的、不可分离关系的活动,是直接不创造财富而间接创造财富管理活动,说到底,也就是直接不创造财富的管理活动。
非财富活动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财富没有必然的、不可分离关系的活动,是完全不创造财富的活动,即人际交往活动。因此,也就存在一个如何治理的问题。在经济增长中枢下移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
未来新的投资需求隐含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值得指出的是,结构红利的有效释放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收入差距扩大不仅抑制国内居民消费需求、而且催生了资产价格泡沫,打击了普通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导致经济活力明显下降。可见,四大传统红利的逐渐消失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缺乏增长潜力。
未来国家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投入。近年来,中国劳动性收入持续下降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严重失衡。
在经济增长中枢下移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而是否能够充分挖掘潜藏在现有经济体系中的结构红利,将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能否将年均增速稳定在7-8%的关键。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就是持续创新和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全球金融危机是中国全球化红利由盛转衰的拐点。
另外,刘易斯拐点也日益临近,根据有关机构估算,农村可转移的富余青壮劳动力已从1990年的1.3亿下降到目前的0.3亿。厦门、大连、宁波等城市接连出现群众游行,反对政府引进PX等高污染项目,并提出我们不是改变政府,我们需要政府改变等极具公民意识的口号。从长周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恰恰决定了经济自身仍具有明显增长空间。2009年中国果断出台四万亿,挽狂澜于既倒,避免了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但却带来了物价高企、产能过剩等严重后遗症。
三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好的市场犹如人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的支撑。
投资不仅创造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未来生产力。一是调整投资结构,发挥投资的引领作用。
可预见的是,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周期,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日益抬头,全球化已经很难成为支撑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可通过三个方向的结构调整,逐渐释放隐含在经济体系中的结构红利,进而在未来十年将经济增速维持在七上八下(7-8%)的适宜区间。未来鼓励地方政府发债,是经济新阶段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必要之举。自2010年初至今,中国GDP增速连续十一个季度回落,到2012年第三季度仅为7.4%。一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普遍认为,中国人口红利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红利爆发期已经结束。
政府部门应该主动面对,积极引导,不断推进自身变革: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降低企业成本。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中国区域间发展极其不平衡,导致东、中、西部地区间财力差异较大。
在投资取向上,必须避免对产能过剩行业和地区的重复投入,而应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随着结构调整沿着上述三大方向展开,中国经济体系中的结构红利将逐步显现。
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区域振兴计划的出台和落实,这些区域将产生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其对国内投资和经济增长将产生明显拉动作用。另外,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也正发展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另外,中国的开放度(外贸总额/GDP)从90年代末不足40%攀升至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60%以上,大大超过其他大型经济体,显示继续上升的空间极其有限。作为民营经济标杆的江浙地区,近两年大规模出现民营企业倒闭和老板跑路事件。五是实施创新引导战略,培育内生增长动力。三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调整。
未来政策要着力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促使国内消费需求增长,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内需驱动机制。但是,地方发债必须配套推进财政透明化改革这一硬约束。
鼓励企业通过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重塑自身核心竞争力,力促中国经济实现内生可持续增长。过去三十年,中国产业升级主要靠技术引进。
下一阶段经济政策的五大着力点未来政府经济工作要积极把握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的新趋势,力争拿出更多的政策智慧和更大的变革勇气应对新阶段的挑战。未来在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有必要通过中央财政的调节机制,加大区域间转移支付力度。
到2011年底,中国的开放度下降至48.7%,出口对GDP甚至出现-4.3%的负贡献率。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是技术不断进步,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人口红利正走向衰竭。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全社会普遍认识到粗放型增长已至穷途末路。
当前企业家信心不足体现出市场机制运作出现了问题。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依靠资源增量驱动的总量式增长或难持续,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依靠现有资源的再配置,推进现有体制的再调整,实现经济效率的再提升,这才是结构红利驱动式增长的真正内涵。
虽然地方政府发债仍存争议,但其作为技术性手段,并无价值倾向,更何况国外地方政府发公债并不少见。中国经济将告别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速增长的新阶段。
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必须实现由技术引进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变。三是要抛弃维稳思维,避免通过行政手段保护落后生产力,而应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生产力新生。